子不教父之过真(zhen)正意思是:养了孩子不教(jiao)育是父亲的过(guo)错。出自宋(song)王应麟《三字经》养不教,父之教,教不严,师(shi)之惰。小孩子不肯(ken)好好学习,是很不(bu)应该的。一个人倘若小(xiao)时候不好(hao)好学习,到老的(de)时候既不(bu)懂做人的(de)道理,又(you)无知识,能有什么作(zuo)为呢。
原文摘(zhai)录:
养不教,父(fu)之过。教不严,师之惰(duo)。
子不学,非所宜。幼不学,老(lao)何为。
玉不琢,不(bu)成器。人不学(xue),不知义。
为人(ren)子,方少时(shi)。亲师友,习礼(li)仪。
译文:
养不教,是父亲的(de)过错。只是教(jiao)育,但不严格要求(qiu),就是做老师的懒(lan)惰了。
小(xiao)孩子不肯(ken)好好学习,是(shi)很不应该的。一个(ge)人倘若小时(shi)候不好好学习,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(ren)的道理,又无知识,能有什么(me)作为呢。
玉(yu)石不经过(guo)雕琢,不会成为精(jing)美的器物。而(er)人要是不(bu)懂得学习,以自己的知(zhi)识、技能(neng)来实现自己的价值,就不懂得礼仪(yi),不能成才。
做儿女的,从小(xiao)。就要亲(qin)近老师和朋友(you),从他们那(na)里学习许多(duo)为人处世的礼(li)节和知识。
扩展资(zi)料:
关于《三字经》的(de)成书年代和作者历(li)代说法不(bu)一,大多(duo)数后代学者(zhe)倾向的观点意(yi)见是“宋儒王(wang)伯厚先生作(zuo)《三字经》,以课(ke)家塾”,即王应麟为了(le)更好的教育本族子(zi)弟读书,于是编写了(le)融会经史子集的三(san)字歌诀。
王应麟(lin)是南宋人,《三字经》原著中的历(li)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(wei)止。随着(zhe)历史的发展,为了体现(xian)时代变迁,各朝代都有(you)人对《三字(zi)经》不断地加以补(bu)充,清道光年间贺兴(xing)思增补的(de)关于元、明、清三(san)代的历史,共计(ji)二十四句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