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点上面【雪歌仁(ren)宝齐】免费订阅!
在北加(jia)我曾经讲说过心类学的课,各位也(ye)安排时间都听过了。在此,大略复习一下,再继续心类学的课。
心类学这门课包含(han)在摄类学的课程内容,摄(she)类学的 「摄」,是从何(he)处摄?它是从法称、陈那的论典内容来(lai)「摄」。
心类学是摄类(lei)学的一部分,从宗义的角度说,它(ta)是依据经部宗的说法。但是,这不(bu)代表和其它的宗义不共通(tong),有很多地方都(dou)是共通的。所以,法称和陈那的论典(dian)内容,在中观说宗义者中,如月称菩萨、狮(shi)子贤菩萨会常引用。
所以,要了解它是依据经部宗的主张。比如,所提到的 「自证分」,是中观所不认同,还有以「他证」的这(zhe)些认知的主张为例,他们认为:先有(you)对境的色法,色声香味触等对境,然后才会产生有境的(de)他证认知。这种说(shuo)法属于完全承认(ren)外境的主张,这主张连唯(wei)识也不认同的。虽然有些观点不是那(na)么共通的,基本上在解释心时,还是共(gong)通的。
比如,在心类学(xue),认知的分类方式有四(si)种,第一种分类为量和非量。其中(zhong),量的分类方式又可分为(wei)三种,一是现量、比量(liang),二是由自定解之量、由(you)他引生定解之量,三是量士夫、量(liang)语、量觉知——士夫量、圣言量、心识量等。这些都是各个宗义所公(gong)认的。
接下来,量(liang)里面的现量,如何认识它?它的(de)标准是什么?比量的标准是(shi)什么?现量里面的根现量的(de)标准是什么?意(yi)现量的标准是什么?瑜伽现(xian)量的标准是什么?不论是(shi)唯识或中观,这些都是大家(jia)所公认的,共通的解释。
除了一些主(zhu)张不共之外,基本的都是公(gong)认的。所以,学习心(xin)类学时,不要有 「这应该按照经部宗的说法(fa)」的感觉,若以(yi)此种方式学习,就无法很(hen)踏实地学。
比如,现量的解(jie)释,首先,会说明现前识和非现前识(shi)呈二者的差别?现前识里面的(de)现量的解释又是怎么样(yang)?心类学在这方面的解释,唯识与中(zhong)观都承许。
比量的分类有物力比量、世许(xu)比量、信仰比量三种,这也是(shi)大家公认的。
心的分类(lei)方式的第一种分类为,量跟非量。这(zhe)部分非常重要,因为学佛就是要调伏心(xin),什么东西会无始无终地跟着我们(men)走呢?就是这颗心!心类学所(suo)说的心法有七种,七种心法中,量(liang)有两个,非量有五个。
所以,这(zhe)颗心属于善的是要培(pei)养、要增长的;属于恶的是要减低的,这是最主要的。应该从哪里下手呢(ne)?是量的哪个部分?非量(liang)的哪个部分?要将非量的哪些部分慢(man)慢地转成量?这是第一(yi)种分类非常重要的原因。
心类学课程里面(mian)总共有四种分法,第一种心法(fa)分类是最主要的,但其他的分类方式也(ye)有其不同的作用。
第一种分法:量和非量。
第二种分法:一分别心、二无分别错(cuo)乱心、三非错乱的无分别心。
第三种(zhong)分类方式:自证和他证。
第四种分类方式:心王和心所。
不同(tong)分类方式有它的作用。比(bi)如,第二种分法是「己三、复讲知觉之分类」,「复次,知(zhi)觉、了别分为三目」,「谓叙述将总义作为所(suo)执境之分别 (心)」,总义是(shi)义总的意思,即是(shi)「义总作为所执境之分别」;「自相作(zuo)为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(shi)」及「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(bie)错乱识」。
知觉分为,有分别的一个(ge),无分别心的两个。分别心的(de)所执境,所执境就是显现境(jing),它的显现境就是义总,只有分别心会将(jiang)义总当显现境。义总的意(yi)思是印象、想法,依自己的意思,若有自己想法,这一定是分别心(xin)。
它与对境实际上(shang)是什么道理有所差距,它不是完全的、实际的,就依自(zi)己的意思为主。无分别心没(mei)有将义总当成所执境,以义总作为所执(zhi)境,唯有分别心(xin),即「总义作为所执境之分别 (心(xin))」。
接下来(lai),二无心别心有两种(zhong)类型:错乱和无错乱。无分别心(xin)不代表是完全没有错乱,例如(ru),自己虽然是没有分别,但是因为环境因(yin)素的影响,可能(neng)会将一个东西看(kan)成两个,或在灯光的影响(xiang)下,将白色的看成其他的(de)颜色,这些不是自己的意思 (分(fen)别心),它是受对境的影响而(er)造成错乱,这些属于无分(fen)别,但是有错乱的知(zhi)觉。
无分别心有错乱的是什么呢(ne)?「无见为有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(cuo)乱识」,这是不存在的东西,把它(ta)变成所执境、显(xian)现境。分别心没有这种(zhong)情况,分别心的所执境一定是存在(zai)的,因为它的所执境是自(zi)己心里的印象,印(yin)象是存在的,义共相是存在(zai)的,仅是在与实际外(wai)面的对境连在一起时产生(sheng)错乱。
它的印象是存在的,但是它(ta)将印象变成实际对境的法(fa),在此产生错误。分别心的印象、它的所执境(jing)、显现境永远存(cun)在的。所以,显现境不存(cun)在的认知只有无分别(bie)心,它是无分别心里面的有错(cuo)乱的无分别心,也就是「无见为有(you)作为所执境之无分别错(cuo)乱识」。
另一个(ge)无分别,「自相作为所执境无分别不(bu)错乱识」,其中「自相」的意思是(shi)什么?在小理路有(you)提到:无常、有为法、事物、自相等,它们都同义,所以自相就是有为法、事物(wu)的意思。
将有为法(fa)、事物当作所执境的心,唯(wei)有无错乱无分别(bie)心。分别心的所执境或显现境,没有有为法,有为法(fa)无法作为它的显现(xian)境,因为分别心(xin)的显现境是印象(xiang)。
所以,实(shi)在的有为法无法作(zuo)为分别心的所执境,只有无(wu)分别心,且是无分别心里面无错(cuo)乱的无分别心,即「自相作为(wei)所执境无分别不错乱识」。这(zhe)阶段里教我们什么呢?第(di)一、心可分成分别、无分别。第二、分(fen)别心、无分别心直接的所执境不同(tong),从那里也可分出它是分别或无分别。
心法的第一种分类方式(shi),分为量和非量,当学习第二种分类方(fang)式时,若将它做个对照,会更(geng)深入地了解心类学。
在(zai)第一种分类时,「量」里面(mian)有没有分别心?有没(mei)有无分别心?两个都有。「非量」里面有没有分别心?有没有无分别心?两个(ge)都有。若能如此对照、深(shen)入地分析,对于心法的了解就(jiu)能更深入。
心法的(de)第三种分类方式,分(fen)为自证和他证 。这里用「了别自」、「了别他」,也就是一般讲的自证和他证。「了别」就是了解的意思,所以(yi),就是了解自己、了解他。佛典里常会(hui)有自证、他证的名相,「了别自」和「自证」同义;「了别他(ta)」和「他证」同义,这里(li)要学习的是什么(me)呢?以它的相依来做解释,比较容(rong)易理解。
自证的意思是什么?自(zi)证是任何心,不论是量或(huo)是非量、分别心或无分别心,即前面第一种分类和第二种分(fen)类所讲的。第一种分(fen)类量和非量,其中量的部分(fen)包括四种现量、三种比量。非量的部分有五种,这(zhe)五种里面又各别分为很多。
不论是(shi)哪种心,它自己上面若(ruo)有能了解自己的部分(fen),就是自证分。
现量一(yi)般分为四个:根现量、意现(xian)量、自证现量、瑜伽现量。根现(xian)量上面有自证分,意现量上(shang)面有自证分,自(zi)证现量上、瑜伽现量上也都(dou)有自证分。同样地,三个比量,每个上面都有自证(zheng)分。
五(wu)个非量里面,每个上面也有自(zi)证分。第二种分类里面,无分别心的有两个,即无分别心错乱和无分别心(xin)无错乱两个,分别心的有一个,共分为三个。这三个中的每一个(ge)上面有自证分!
所以,无论何种心,它上(shang)面都有自证分。了解这些之后,另一(yi)个问题来了,自证分(fen)是它自己的一部分,自证分是自己了解(jie)自己。
比(bi)如,眼根现量,根现量的自证分,是根现量自己的一(yi)部分,它自己的一部分会了解自己。从(cong)自证上可以理解,它是(shi)自己上面。若是另外一个心(xin)就不能说是自己了。若它自己一(yi)部分了解自己,这个自证(zheng)分是不是也是根现量?根现量自己(ji)了解自己的这部分,是不是根现量?会有这个问题产生。
同样地,如刚刚提到的,意现量上(shang)面的自证分,是不是意现(xian)量?瑜伽现量上面的自证分(fen),是不是瑜伽现量?然(ran)后,五个非量中的每个上(shang)面的,如再决识上面的自证分,是不是(shi)再决识?伺察意(yi)上面的自证分,是不是伺察意(yi)?疑上面的自证分,是不是疑?颠倒识上面的自证分(fen),是不是颠倒识?见而未定识上面的自(zi)证分,是不是见而未定识?
又(you),分别心上的自证分,是不是分(fen)别心?无分别心无(wu)错乱识上面的自证分,是不是无分(fen)别心无错乱识?无分(fen)别心无错乱上面的自证分,是不是无分(fen)别心的错乱?衍生出这些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