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白骨精”是《西游记》故事(shi)中知名度最高的妖怪,或许没有之一。她也是取经团队组建(jian)完成后出现的第(di)一个妖怪,位置(zhi)十分微妙。
故事的最后,孙悟空被唐僧(seng)赶走,惹不少观众(zhong)掬两行热泪。
常人印象,无外乎唐(tang)僧糊涂,先受到白(bai)骨精的迷惑,后听信猪八戒的谗(chan)言,以致做出错误决定,赶(gan)走了忠诚的猴哥。
但真相(xiang)恐怕没有这么简单。
唐僧(seng)两次回心转意,为何最终还(hai)是翻脸无情?
八戒与悟空从黄风岭到(dao)流沙河,关系尚算融(rong)洽,又为何要搬弄是非,挑拨离间?
沙僧为何从始至终如(ru)木偶泥胎,不发一(yi)言?
01
师兄弟间的恩(en)怨
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宿怨,还要从 四圣试禅心开始讲起(qi),这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桥(qiao)段。
故事讲述了黎山老母(mu)、观音、文殊、普贤四位菩萨(sa)化身美女,假称“坐山招夫(fu)”,以美色、富贵来试探师徒四人取经(jing)诚心的经过。
本(ben)回开头,猪八戒与孙悟(wu)空之间有一段耐人寻(xun)味的对话。
一开始,猪八戒说挑担辛苦,想要(yao)休息。——这其实并不过分。
不想孙悟空(kong)上来就发表诛心之论,指摘猪(zhu)八戒“似有抱怨之心”,还教育猪八戒(jie)修行就要吃苦。
此时猪八(ba)戒反问孙悟空是否(fou)知道担子的重量,孙悟空说自从(cong)有了八戒、沙僧(seng),挑担的任务不归自己管,哪里知道担子多重?
于是猪八戒向孙悟空详细讲(jiang)解了担子的内容和(he)重量,最后还不忘发一句牢骚:“似这般许多行李,难为老猪一个逐(zhu)日家担着走,偏你跟师父做徒弟,拿(na)我做长工!”
此时猪八戒已表露出他的负(fu)面情绪,急需安慰与鼓励。
但我们看看猴哥是怎么回应(ying)的:“老孙只管师父好歹,你与(yu)沙僧,专管行李马匹。但若怠慢(man)了些儿,孤拐上先是一顿粗棍。”
猪八戒闻言,也无可奈何(he),只好说:“哥啊,不要(yao)说打,打就是以力(li)欺人。我晓得你的尊性高傲……”
猪八戒说(shuo)得没错,孙悟空这个人,本事大、脾气爆、牙尖嘴利(li)、自视甚高。
而(er)这样的人身为领导者时,难免就会(hui)犯缺少同理心、不体恤他人(ren)疾苦以及处理问题简单粗暴等毛病。
孙悟空以势压人,圆滑的(de)猪八戒嘴上说软话,内心(xin)必然不服。此处沙僧保持了一贯的沉默(mo),但孙悟空的话声声入(ru)耳,他会认可吗?
后来(lai)猪八戒动了凡心,一方面(mian)固然因为被美色所迷;另一(yi)方面恐怕也有身心俱疲却仍要被PUA,得不到安(an)慰的原因。
当然,猪八戒也因此(ci)受到了四位菩萨的惩罚,出丑(chou)加受罪,吃了一夜(ye)的苦头。
然而孙悟空仍(reng)不忘补刀,一波嘲(chao)讽输出,说得猪八戒又羞又恼(nao),哑口无言。
还是沙(sha)僧动了恻隐之心,解(jie)开绳索将二师兄救下。
孙悟空(kong)一打白骨精时面对唐僧(seng)的阻拦,也有一段诛心的抢(qiang)白,指责唐僧动凡(fan)心,还说要搭窝棚给唐僧圆房,将唐(tang)僧噎得“光头彻耳通红”。
这又何尝不是在揭猪八(ba)戒的疮疤?当猪八戒看(kan)到唐僧的反应,又怎能不让他想到(dao)自己之前的窘态?
猪八戒本(ben)就因未能吃到饭(fan)菜而懊恼,孙悟空这番话更加激怒了猪(zhu)八戒,催生了他的报复欲。这才(cai)是猪八戒帮助唐僧一起打击整(zheng)治孙悟空的原因所在(zai)。
一直以来的“中(zhong)立派”沙僧,在四(si)圣试禅心时已表现出偏向猪八戒的苗(miao)头。
当孙悟空最终被逐,讲出(chu)“去便去了,只(zhi)恐手下你无人”、“八戒、沙僧救不得你”等言语时(shi),便又得罪了沙僧,令沙僧彻底(di)倒向猪八戒和唐僧一方。
然而孙悟空自己似乎并未意识到这个问(wen)题,离开时还要继续叮嘱沙僧(seng)防备八戒挑唆、遇到妖魔时(shi)提自己的名字——然而沙僧继续以沉默回应,表明了他的态度。
02
唐(tang)僧“恨”从何来?
白骨(gu)夫人的出现,不仅激化了(le)悟空与八戒、沙(sha)僧师兄弟之间的矛盾,而且引爆了(le)唐僧与孙悟空师徒间的(de)矛盾。
唐僧与孙悟空(kong)之间的关系本就微妙。
取经团队中,唐僧是标志性人物,没有(you)他,取经任务也就(jiu)成了空谈。
孙悟空是唐僧的大徒(tu)弟,从师徒关系(xi)来说,孙悟空固然要服从于唐僧的领导(dao);但孙悟空同时也(ye)是取经团队的领路(lu)人。
原著中,浮屠山的乌巢禅师的偈(ji)语就点破了这一玄机:“多年(nian)老石猴,那里怀嗔怒。你问那相(xiang)识,他知西去路。”
取经团中(zhong)的两大核心唐僧和孙悟空的性格(ge)迥然不同,处事原则也大相径(jing)庭,这就容易引发矛盾。
100要想尽量避免、化解(jie)矛盾,需要两人各自让步,求同存异。
同时,身(shen)为师父的唐僧想要带领好整个团队,也(ye)必然要树立威信,让徒弟们知(zhi)道自己的原则和底线,听从(cong)自己的指示。
当师徒行到嵯(ci)峨之处,唐僧提出化斋,孙悟空半开(kai)玩笑半认真地说(shuo)荒山野岭无处化斋时,唐(tang)僧怒骂孙悟空懒(lan)惰。
最后孙悟(wu)空只好说:“师父休怪,少(shao)要言语。我知你尊性高傲,十分违慢了你,便(bian)要念那话儿咒。你下马稳坐,等(deng)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。”
com唐僧的“发怒”,以及“骂”,其实都是在试探孙悟空是否还服从他的(de)领导。
细心的看官可能会发现,这段对话似曾相识,与之前孙悟空猪(zhu)八戒关于挑担的对话相差(cha)无几。
恐怕唐僧也是在提(ti)醒孙悟空:取经队伍各司其职(zhi),八戒沙僧牵马挑担,那么你(ni)孙悟空负责化斋(zhai)也是应当的。你既然不(bu)听别人的牢骚,那么你自己也不要(yao)找借口。
孙悟空选择了(le)服从,唐僧也表示了满意。就在孙悟空去南山摘桃(tao)时,尸魔幻化的美女出现了。
且看唐僧言语:“八(ba)戒、沙僧,悟空才说这里旷野(ye)无人,你看那里不走出(chu)一个人来了?”唐僧这句话表现了怀(huai)疑与警惕,但主要是针对来者的(de)身份。
何以知之?
我们接着往下看:猪八戒被(bei)色相迷惑,听信妖精的花言巧语,向唐(tang)僧报告说来者是斋僧的女菩(pu)萨。
唐僧却不信道:“你这个夯(hang)货胡缠!我们走了这向,好人也不(bu)曾遇着一个,斋僧的从何而来?!”
知(zhi)名度于是唐僧亲(qin)自对白骨夫人进行了一番仔细的盘问。
白骨夫人心思缜密,说话(hua)滴水不漏;唐僧未能问出破绽,但依然坚持不肯吃白骨夫(fu)人的饭菜。可见,唐僧在保持高度警(jing)惕的同时,仍旧倾向于信任孙(sun)悟空。
但当孙悟空举起铁棒(bang),执意要打死妖精时,唐僧却又坚持说(shuo)这位女菩萨是个好人,阻止孙悟(wu)空行凶。
唐僧的行为看似前后矛(mao)盾,实则凸显了他的行事原(yuan)则。
站在唐僧的视角来看(kan),他虽然对眼前这位美女保持距离,但(dan)美女的行为和话语并无大的破绽。虽(sui)然孙悟空咬定眼前的(de)美女是妖怪,但并未拿出足(zu)以让唐僧信服的证据。那(na)么,唐僧选择遵循疑罪从无的(de)原则就无可厚非。
唐僧的第二条准则(ze)是尽量避免惹是(shi)生非,而孙悟空高(gao)傲、暴躁的性格又偏偏容易惹(re)是生非。
万寿山五庄(zhuang)观推倒人参果树的(de)事情刚过去不久,想到当时的提心吊(diao)胆、担惊受怕,唐僧(seng)必定心有余悸。
其实在刚进入五庄观时,孙悟(wu)空就险些与清风、明月发生口角(jiao),多亏唐僧及时打圆场,并(bing)借故支开了三个徒弟(di),才没让事态扩大。
所以,当孙悟空执意除妖时,唐僧便万般阻挠——万一孙(sun)悟空看走了眼,打死好人,又要惹出许(xu)多麻烦,这是唐僧不愿意看到的。
唐僧的第三条准则,是(shi)不能伤害凡人——即便是恶人。
《西游记》中孙悟空三次被唐僧赶走,两(liang)次都是因为打死强盗。既然(ran)坐实了身份的强盗都不(bu)能擅杀,那么对未坐实身(shen)份的疑犯就更加不能痛下杀手。
其实,孙悟空完全可以在不违背唐僧原则的情(qing)况下证明自己,但他刚强的性格(ge),以及除妖的执念令他的选择出(chu)现了偏差,以致一再触及唐僧的权威(wei)和底线。
一打白骨精时,孙(sun)悟空就选择了用诛心之论堵唐僧的嘴(zui)。
要知道,四圣(sheng)试禅心时,唐僧一开始(shi)并不知道是菩萨点化(hua)。假使他真的有凡(fan)心,也不至于上来先呵斥(chi)八戒,后又说“胜似在家贪血(xue)食,老来坠落臭皮(pi)囊”这样的话得罪(zui)那位妇人。
孙悟空如此攻击唐僧,何尝没有辜负唐僧对他的信(xin)任?
另外,孙悟空(kong)也没有充分尊重唐僧的知情权。
前两次孙悟空都未能给出足(zu)以令唐僧信服的证据,而第三次则不然(ran)。
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,本方的山神土地曾受孙悟(wu)空召唤助其除妖,可为人(ren)证;而地上的骷髅就是物证。
人证、物证俱(ju)全,则足够令唐僧信服。
然而孙悟空却错失了(le)最佳的自证机会。孙悟空的心思是既怕(pa)妖怪抓走唐僧自己费力(li)营救,又怕唐僧念(nian)紧箍咒;而他选择的做法是先打(da)死妖怪再用花言巧语哄唐僧——这就是孙悟空的不智。
由(you)于信息的不对称(cheng),唐僧前两次看到的都是(shi)假尸,对孙悟空的信任已经降到了冰点(dian)。
所谓“事不过三(san)”,当唐僧第三次(ci)见到骷髅时,便很难相信孙悟空了(le)——这与“狼来了”故事中众人对(dui)放羊孩子的心理如出一辙。
终于,唐僧认定孙(sun)悟空既不尊重自己身为师父的(de)权利,也不顾及自己的处事原则。取经团队存在这样一个不安(an)定因素,自己还如何领导众人继续西(xi)行?这便是唐僧(seng)之“恨”的成因。
孙悟空得罪猪八戒在先,触(chu)怒唐僧在后;更兼言语冒犯沙(sha)僧,使自己陷入(ru)了孤立的境地。此刻,他(ta)的离开便成为了定局。
这也(ye)说明,一个团队中如果存在着组(zu)织领导与业务领导双头制,是很(hen)麻烦的。
唐僧和孙悟空就像(xiang)两只势均力敌的斗(dou)鸡,互不让步两败俱伤,互相(xiang)妥协大业不成。
取经队伍经过了许多摩擦,最后成功,其实是唐僧和孙悟空成长的(de)结果。双方都晓得了,决定自己(ji)命运的恰好是能(neng)力、性格上面的短板。
唐僧放(fang)权降妖除魔听孙(sun)悟空的,孙悟空对师傅也逐渐尊重。
可见,团队建设不要指望对方会为(wei)了自己而改变,为了共同的(de)目的与愿景,扬长(chang)避短,才是获得成功的不二法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