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(ping)平仄仄的意(yi)思是:平声和仄(ze)声,泛指诗文的韵律。平仄是四(si)声二元化(hua)的尝试。四声是(shi)古代汉语的四种(zhong)声调。所(suo)谓声调,指语音的高(gao)低、升降(jiang)、长短。平仄是(shi)在四声基(ji)础上,用不完全归纳法(fa)归纳出来的,平(ping)指平直,仄指曲折。在(zai)古代上声,去(qu)声,入声为仄,剩下了的是平声。
自(zi)元朝周德清后,平分阳(yang)阴,仄归上去,逐(zhu)步形成阴平,阳平(ping)归平,上(shang)声,去声(sheng)归仄,入声取(qu)消的格局。自古平仄(ze)失调,平(ping)仄和不拘平仄之(zhi)争是永恒(heng)的话题。
格律诗有四个基本句式(shi),分别是:
1、平起平收:平平仄(ze)仄仄平平;如:孤山寺北(bei)贾亭西。
2、平起仄收:平平仄仄(ze)平平仄;如:无(wu)边落木萧(xiao)萧下。
3、仄起平(ping)收:仄仄平平仄仄平;如:不尽长江滚滚来(lai)。
4、仄起仄收:仄(ze)仄平平平仄仄。如:塞上秋风悲战马(ma)。
扩展(zhan)资料:
格律诗对平仄(ze)的要求
汉语虽有四声,但在律诗中,并不需(xu)要像词、曲那样分(fen)辨四声,只要粗分成平(ping)仄两声即可。要(yao)造成声调上的抑扬(yang)顿挫,就要交(jiao)替使用平声和仄声(sheng),才不单(dan)调。汉语基本上以两个(ge)音节为一个节奏(zou)单,重音落在后面(mian)的音节上。以两个音节(jie)为单位让平仄交(jiao)错,就构(gou)成了律诗的基(ji)本句型,称为律(lu)句。
五言律(lu)诗,有四(si)种基本句型:(甲)平(ping)平仄仄平,(乙)仄仄平平仄(ze),(丙)平平平仄仄,(丁)仄仄仄平平(ping)。七言律(lu)诗只是在五言句型(xing)的前面再(zai)加一个节(jie)奏单位,它(ta)的基本句型就是(shi):(甲)仄仄平平仄仄(ze)平,(乙)平平仄仄平(ping)平仄,(丙)仄仄平平平仄仄(ze),(丁)平平仄(ze)仄仄平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