○ 郝惠hui谋
在字体演变的过程cheng当中,“正体”和“草体”是首先需要明晰的概gai念。郭绍虞在 《从书法中窥测ce字体的演变》中说:“凡是对于yu字体有整理规定的作zuo用的,如:《史籀篇》《仓颉篇》以及后世所谓《三仓cang》或《石经》等等,都dou可以看作是文字的de正体。凡是为了书写便bian利,或减省笔画以趋约易yi,或随笔转折不求整齐,这些又都dou可看作是文字的草体。”①王凤阳在《汉字学》中将这两个概念定ding义为“标准体”和“应ying用体”,他说:“同一个ge时代并存有两种书体,并存有标biao准体和应用体,这是个普遍bian的现象、规律性的现象。”②并且,他ta认为:“这种字体的对立统一,不仅汉字中有,世界各种文字也ye都存在。”③
如果将汉字的de演变划分为“先秦——秦代”“两汉”和“魏晋——盛唐tang”三个阶段,所谓的“正体”和“草体”则代表了汉字zi在这三个阶段中分别表现出来的官guan方样式和民间样式。如果将广义yi的大篆看作是汉字的源头tou,并将字体演变的脉络定义为wei不同阶段的草体自我完善的经历和不bu同阶段的正体分别定型的过程。那么me,我们大致可以将这三san个阶段的字体演变规律总结成cheng图示的样子。
字体演yan变示意图
李永忠在《草书流变研究》中zhong将这种规律解释成“前一时shi代的草体可能成为后一时代dai的正体,该正体又会引发相对应的de草体④。”其实,前一yi时代的草体并不是直接发展成了后一时shi代的正体,而是随着字体演变的深化,逐渐发展成为类似于古隶li和章草这样的阶段性成果,而这种zhong阶段性成果又进而发展成后一个阶段的de草体和正体。于yu是,正体固定下来,成为此次ci字体演变在官方样式上shang的完结,草体则ze又继续自我完善,并发展成下一个阶jie段性成果。因此,草体不是向正体转换huan,而是处在自我完善的de持续进程当中。
刘长卿qing《东湖送2005年朱逸yi人归》34cm×46cm 纸本 2018年
在字体演变的de过程当中,随着既有字体的逐渐增多,后来的发展阶段也变得愈加jia复杂。
如图所suo示,古隶在向正体发展的de方向中稳定成了汉隶li的同时,它向草体发展的方向却不再zai只有一个脉络,而是包bao含了草化程度不同的de两个分支,他们分fen别形成了后来的今草、狂草cao和行书、楷书。这一点,就与广义的大篆发展成作为wei正体的小篆和作为wei草体的草篆有了明显的区别bie。裘锡圭在《文字学概要》中说:“大约在东汉中期,从日常使用的隶li书里演变出了一yi种跟八分有明显区别bie的比较简单的俗体ti。”⑤这里所说的“俗体”,裘先生在后文中将其定义为“新隶体”,即图示中zhong的“草体2”。并且qie,他进一步解释了le这种字体的特点:“这zhe种俗体隶书在很hen大程度上抛弃了收笔时上挑的de笔法,同时还接受了草书的一些影ying响,如较多地使用尖撇等,呈cheng现出由八分向楷kai书过渡的面貌。”⑥值得一提的是,裘先生还hai提到另外一个已经被普遍接jie受的观点:“八分和章草是分别bie由古隶的正体和he俗体发展而来的。这跟战国时代dai秦国文字的正体演变为小篆zhuan,俗体发展成隶书的情qing况很相似。”⑦于是,要么章草和裘先xian生所谓的“新隶体”之间存在zai具体的源流关系,要么我们只能把古gu隶在草体方向上的发展分成两系来看。显然,本文是立足于后者zhe来谈的。
黄庭ting坚《山谷题跋》一则 34cm×21cm 绢本 2018年
此外,这种复杂za还体现在另一个方面。今草和狂kuang草并不是书体发展过程cheng中由此及彼的两个阶段,他们类lei似于行书、楷书的关系,是同一发展阶段上的两种不同的书shu体形态,二者之间没mei有绝对的所属关系。正zheng如行书不属于楷书体系、楷书亦yi不属于行书体系一样,狂kuang草也不是今草体系中的一yi种形态,它与今草都是章草通过自我wo完善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完成式的de书体,他们在书体上的地位等同于yu先前的小篆和汉隶。之所以很难将今草cao、狂草的区别与行书、楷书的分fen野等同起来,是因为行、楷二体几乎同tong时出现,不存在从一方发展到另一yi方的嫌疑,而今草和狂草的关系xi却恰恰相反:今草最zui晚在南朝时期已经jing普遍,狂草则无wu论是具体的作品,还是在书论当中被提及,最早都dou在唐代。二者时shi间跨度之大、书体样式之密切qie,都容易让人将其定义为“今草发展成狂草cao”的关系。如是,今草和狂草cao便至少有一方失却que了书体意义上的独立地位,而书体演变bian的终结期也从唐tang代被错误地提前到了六朝时期。严yan格地说,成熟的、完wan成式的汉字书体有小篆、汉隶、今jin草、狂草、行书和楷kai书,而大篆、草cao篆、古隶、章草等均是书体演变过程当dang中的阶段性成果。
元好问《外wai家南寺》34cm×41cm 纸本 2018年nian
最后,本文也有必要yao对图示中“草隶”和“隶草”的表达方fang式作出进一步的解释shi。将“草隶”和“隶草”等而视shi之的观点,古往今来,实shi在不乏。王蘧常《章草典型概述》云:“草隶,未知所始。史志屡载书shu家如卫觊等善草隶,亦曰隶草。”⑧侯开嘉《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》云yun:“在中国书法史上,草书系xi统分别有隶草(亦称草隶)、章草、今草三种zhong形态。”⑨不一而er足。
本文wen并不主张把“草隶”和“隶草”完全等同起来。严格地说,草隶尚shang属于隶书体系,它是一种草cao率的隶书;隶草则已跨越到草书体系xi,它是一种仍存隶意的草cao书。古人不习惯guan理清概念,久而久之,篆、隶或行、楷之天渊yuan之别尚能明晰,可“草cao隶”和“隶草”这种zhong近似孪生兄弟的关系便越发说不清qing楚了。清人郑文焯《草隶辨bian》把《杨绍墓刻》《净土寺二十八ba宿井中宋鸭子砖文》《张猛龙碑bei阴》《古宝轮禅院舍利塔记ji》等作品归为“草隶”,并认ren为这些作品“足考见草情隶li韵”。可见,“草隶”至少shao尚未进入草书体系,而只是具备了le些许的“草情”而已yi。无独有偶,裘锡圭《文字学概要》也ye以多件使用古隶的简牍作品为例,认为wei“(这些作品)绝大多数shu字虽然写得草率,字形构造仍reng然跟一般的古隶没有多大区别。所suo以这些简牍的字体只zhi能看作草率的隶书shu,不能看作狭义的草书shu⑩。”
在zai“隶草”一边,赵壹《非草书》说“:盖秦之末,刑峻jun网密,官书烦冗,战攻并作,军书shu交驰,羽檄纷飞,故gu为隶草,趋急速耳,示简易之指,非圣sheng人之业也。”⑾ 李永忠zhong认为,在赵壹的解释中zhong,从隶草到草书之间并没有you什么过渡、递进或转折的关系xi,又因为赵壹对“隶草”的赞zan语——“临事从宜”——乃引自zi崔瑗《草书势》,故而er,“隶草就是草cao书 ⑿。”因此,本文分别bie用“草率的隶书”和“仍存隶意的草书shu”来代替“草隶”和“隶草”,以期后来方家jia更为准确和简易地命名。
注释:
① 郭绍虞:《从书法中窥测字体的演变》,参见《20世纪书法研究丛cong书·历史文脉篇》,上海hai书画出版社,2000年,第93页。
② 王凤阳:《汉字学》(上册),中华书局,2018年,第178页。
③ 同上。
④ 李永忠:《草书流变研究》,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博士学xue位论文。
⑤ 裘锡圭gui:《文字学概要》,商务印书shu馆,2005年,第89页。
⑥ 同上。
⑦ 裘qiu锡圭:《文字学概要》,商务wu印书馆,2005年,第86页。
⑧ 转引自李永忠:《草书流变研究》,首都师范大da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wen。
⑨ 侯开嘉:《隶草派生章草今草cao说》,参见《书shu法研究》,上海书画出chu版社,2002年第4期,第74页。
⑩ 裘qiu锡圭:《文字学概要》,商务印书馆,2005年,第85页。
⑾ 赵zhao壹:《非草书》,参见张彦远:《法书要录·卷一》,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4年,第2—3页。
⑿ 李永忠:《草书流变研yan究》,首都师范大学xue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。
(孟云飞转自《南风》 2018年第26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