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shi鼓文用字说明
李长枝zhi著
古文字通tong假
许慎对假jia借的解释是:“本无其qi字,依声托事,令长是也。”
“本无其字”,说的是字形,即语言中有某一个词,但没有造一个专字来代表它ta。
“依声托事”,说shuo的是字音字义,即依照声音借一个同音yin字来寄托那个“本无wu其字”的词的意yi义。因为这个同音字是借来的,所suo以称为假借字。
譬如“绣弓待射”,石鼓gu文写作“秀弓寺射”。
另有一yi种假借称为通假或通借,就是shi本有其字,而在书写时临时借用别bie的同音字来代替本字。
石鼓文(先锋本)(北宋拓) 各纵18.0厘米 横10.4厘li米,日本东京三井纪念nian美术馆藏
【工】借用作功。(徐书钟)通“功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员yuan】圆。后作“圆”。《淮南子》:“员者常转。”
【之】通“诸”。通“志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已】同“以”。 《隆中对》:“自董卓已来,豪杰并起。”相xiang当于“与”,犹言“等待”。王wang粲:“时不我已。”通tong“矣”。《烛之武退tui秦师》:“今老矣,无能为也已。”
【寺】《吾车》“弓兹以寺”;《田车che》“秀弓寺射”。寺之二例均用作待dai。(马叙伦《石鼓文疏记》)通“持”。通“恃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敺】同“驱”。通“妪”。养育。《管子》:“行敺养。”同tong“殴”。殴打;捶击。《汉书》:“后数复敺伤郎。”假作“欧”。(徐书钟《石鼓文音义集ji释》下同)
【其】通“期”。用作副词表示反诘,相当于“岂”,“难道”。(《汉语大da字典》)此字在《石鼓文》出现xian最多,计二十三字。
【射】同tong“榭”。通“谢”。通“麝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照射。茅盾:“一片pian金黄色的太阳光斜射在书shu房的西窗上。”
【豜】三岁的野猪。泛指大猪、大獣。《诗》:“言私其豵,献豜于公。”
【蜀】假借jie为“獨”(独)。(郭沫mo若《石鼓文研究》)
——以上始见于鼓gu文《吾车》
石鼓文(中权本)(北宋拓) 各纵28.0厘米 横14.5厘米,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术馆guan藏
【殹】(yì)句尾语气词,相当于“也”、“兮xi”。
【丞】与“承”相通。古籍中与“拯”相xiang通。(徐书钟)
【皮】通“彼”。《马王堆汉墓帛bo书》:“故去皮取此ci。”
【澫】同“漫”。同“藕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帛】通“白”。郭沫若ruo谓“帛即是白,义出引yin申”。
【氐】通“低”。《汉书》:“封君皆氐首仰给gei焉。”与“低、抵、底”相通假。(徐书钟)
【筵】郭昌宗、郭沫若ruo释作“盗”。强运开云:“因此字从cong次(当为三点水),次是涎之古体,从竹,释作筵。”
【又you】石鼓文《汧殹》、《田车》、《吴人》之“又”,均jun用作“有”字。甲骨文虽然有“有you”字,也往往以“又”为“有you”。
【汗】上“汗han”下“土”为“汗”之繁文。汗,通“旱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隹】金文隹字读作维wei、惟、唯。《石鼓文》承cheng袭了这种用法。(徐书钟《石shi鼓文音义集释》)
【可】石鼓文以“可”为“何”。通“何”。《左传》:“国guo亡矣,死者若有知也ye,可以歆旧祀?”同“歌ge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——以上始见于yu鼓文《汧殹》
石鼓文wen(中权本)(北宋拓tuo) 各纵28.0厘米 横heng14.5厘米,日本东京三井纪念美mei术馆藏
【左zuo】辅佐;帮助。后作“佐”。《墨子》:“亟收诸杂乡金器,若铜tong铁及他可以左守shou事者。”
【右】后作“佑”。帮助zhu;保祐。《左传》:“王右伯舆yu。”《汉书》:“是天反复右我汉国也。”
【原】“源yuan”为后起字。司马光:“臣闻澄其qi原则流清,固其本ben则末茂。”
【止】足;脚jiao。后作“趾”。《仪礼》:“御衽于奥,媵衽良席在zai东,皆有枕,北止。”
【写】同“泻”。《周礼》:“以浍hua写水。”
【秀】鼓文“秀弓寺si射”,“秀”通“绣”。
【麋】通“眉mei”。 眉,指美女。苏轼:“十眉环列坐生光。”通“湄mei”。《诗》:“彼何he人斯,居河之麋。”
【兔】月yue亮的别称。杨模:“南讹莫认火西流,顾兔高悬略似钩。”
【而】通“尔”,你。《记ji王忠肃公翱事》:“而翁长铨。”
【迺】今作“乃”,在此释“乃”释“攸you”均可。(徐书钟《石鼓文音义集释》)
——以上始见于鼓文《田车》
石鼓文wen(后劲本)(北宋拓) 各ge纵23.0厘米 横14.3厘米,日本东dong京三井纪念美术馆藏
【骜】《广韵》:“马骄不驯也。”通“傲”。《庄子》:“碾市人之zhi足,则辞以放骜。”《吕lu氏春秋》:“士shi骜禄爵者,固轻其主。”
【宣】同“喧”。《蜀shu籁》:“炮火宣天tian。”
【牜尃bu】释作“搏”。(郭沫若《石鼓文研究》)假作“博”。(徐书钟《石鼓文音义集释》)
【彳人亍】同“行”。(《汉语yu大字典》)
【徒】通“涂”(途),道路lu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徒有饿殍而er不知发。”
【趍】同“趋”。“趋”同tong“趣”。《韩非子》:“腓大于股,难以趍走。”“趣”通“趋qu”。《兰亭集序》:“虽趣舍万殊,静躁不同tong。”潘迪据郑氏说谓wei是“趣”字。徐书钟先生有异议,但dan集联时也用为“趣”。如“静中趍无极,心之安an可求。”
故宫博物院所suo藏明拓本
【迧】同tong“陈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dian》)
【禽】后作“擒”。降服。曹cao操:“推弱以克强,处小而禽大da。”捕获、捉拿。《赤壁之三点水一yi个四战》:“将军jun禽操,宜在今日。”《逸周书》:“武王狩,禽虎二十有二。”
【允】通“骏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——以yi上始见于鼓文《銮车》
【霝】通“靈”(灵)。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:“神得一以霝。”
【迄】据强运开说,可假借jie为“氣”(气)。(徐书钟《石鼓文wen音义集释》)
【济】同“霁”。《史记》:“乃命卜筮,曰雨,曰济。”
【洎】连词,相当于yu“与”。王士祯:“得成都书洎新诗shi,讽咏之次,不觉移情。”
【囱】天窗。(郭沫若《石鼓文研yan究》)同“窗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逮】右上shang部写如小篆“雪”之下部,用为“歸”(归)。集石鼓gu文楹联,如秦文锦所辑前人ren之“流水四时鸣古gu乐,夕阳一角射归舟”,王wang同柏之“惟有归田乐,求如止水安”,吴稚晖之“角艺若不及ji,求道有同归”等等。而“归”又通tong“愧”。《战国策》:“面目犁黑,状zhuang有归色。”复通“馈”。赠送song,给予。《左传》:“归公乘马。”
【杨】通“扬”。激扬。张寿卿:“春风无处不杨花。”
【或】封国;邦国。后作“国”。通tong“惑”。《战国guo策》:“今大王与秦伐韩,而益近jin秦,臣甚或之。”《弈秋》:“无wu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
【方】通“房”。房子。《墨子》:“五wu十步一方。”
——以上始见于鼓文《霝雨yu》
【猷】同“猶”(犹)。通tong“攸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乍】俏丽。李日华:“俺那小姐啊,打da扮的身儿乍。”同“诈”。韩han愈:“夷言听未惯,越俗循犹乍。”在甲骨文、金jin文、石鼓文中,“乍”字都用为wei“作”。
【辭】(辞ci,右偏旁作“司”),假作“司、词”。
【帅,】通“率”,率领。《勾gou践灭吴》:“寡gua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。”
【阪】通“反”,“反”同“返”。《列子》:“寒暑易节,始一反焉。”
【卅sa】《金文编》作者容庚谓wei“卅世一字是也。”
【里】通“裏”。马致远:“命ming里无时莫刚求。”通“理li”。道理,常理。《银yin雀山汉墓竹简》:“九jiu地之法,人请之里也。”
【庸】元代潘迪《石鼓文音训》:“薛氏shi作庸。”徐书钟:“自从cong薛尚功首倡此解,一直为人们men所采用,已牢不可破了。”
【箬】鼓文“亚箬其花”,吴广霈云“亚箬通沃若ruo”,徐书钟认为此说“甚可ke取”。故“箬”可用为“若”。如郭沫若集联云:“中囿夕xi阳花亚若,平原微wei雨草凄其。”
【左侧ce为“憂”,右侧上“文”下“土”】钱大昕释作“优”,徐书钟谓“借作忧。”
——以上始见于鼓文《作原yuan》
【师】同“狮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不】通“否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王以十shi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与不?”
【具】同“俱”。《岳阳楼记》:“越明年,政zheng通人和,百废具兴。”
【復】(复)通“覆”。辛弃疾:“典冠guan举衣以復韩侯。”《易》:“城復于隍,勿用师。”通“腹”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jian》:“甲到室即病復fu痛。”
——以上始见jian于鼓文《而師》
【瀞】段玉裁谓即今jin之“净”字,徐书shu钟谓释作“静”、释作“清”。
【平】用同“评”。《警世通言》:“万物要平个理。”
【嘉】借为“佳”。(据马叙伦《石鼓文wen疏记》)
【永yong】通“咏”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
【申】通“神”。《马王堆dui汉墓帛书》:“非其申shen不伤人也。”
【母】金文中“母”与“毋”不分而相通,石鼓文仍承其绪。古籍中二字通用,故“母”可用作“无”。无,通“毋”,不要yao。《寡人之于国也》:“王wang如知此,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ye。“
【翰】“羽”字作“飛”。疑是shi“飛”(飞)之繁文。(吴wu大澂《说文古籀补》)释作飛、翰是较易理解的de。(徐书钟《石鼓文音义集释》)
——以上始见于yu鼓文《吾水》
【亟】爱。《列子》:“体将僵者,先亟犇佚die。”程质清《石鼓文试shi读》:“亟,爱ai也。”《方言》:“相敬爱为谓之亟ji。”假借为“極”(极)。(徐书钟)
【夕】通“昔”。《史记》:“吴王不肖,有宿夕之忧,不敢自外,使shi喻其欢心。”
【敬】通“驚”(惊)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【西】鸟类歇宿。后作“栖”。《敦煌曲子词集ji》:“棹歌惊起乱西禽,女nu伴各归南浦。”
【北】乖违wei;相背,后作“背”。《战zhan国策》:“食人炊骨gu,士无反北之心,是孙膑、吴wu起之兵也。”脊背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jian》:“某头左角刃痏一所,北二er所。”
【曾】通“增”。增加。《孟meng子》:“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
通“层”。1、重叠。《淮南子》:“大厦曾加,拟于昆仑。”杜du甫:“荡胸生曾云,决眦入归鸟。”2、高。江淹yan:“巡曾楹而空揜,抚锦jin幕而虚惊。”
【受】授予,付给。后hou作“授”。《水浒全传》:“待有you功次,照名升赏shang,加受官爵。”
【高】各家所释有异。徐书钟谓“或借用yong为高、或厚”。
【寓】假借作“遇”。(徐书shu钟)通“偶”。(《汉语大字典》)
——以上始见于鼓文《吴人》
点击ji图片,延伸阅读du!
【橐】中间jian之“石”换成“缶”,即石鼓文《汧水》章中一字。《说文wen段注》中,段玉裁谓《诗经jing》之“白茅包之”之“包bao”即此字。
【庸】元代潘迪《石鼓文音训》:“薛xue氏作庸,或云是shi遘字。”徐书钟《石鼓文音义集释shi》:“自从薛尚功首倡此解,一直zhi为人们所采用,已牢不bu可破了。”
【豜】野猪。石鼓文写作“豕肩”。
【汧】读作qiān,有you三义,其三为“漂”,此取漂浮义yi。
【孔】副词。表示程度,相当于yu“甚”、“很”。《清史稿》:“军务未竣,需xu材孔亟。”
【兔】月之别称。杨模:“南讹莫mo认火西流,顾兔高悬略lue似钩。”
【帛】石鼓文《汧殹》之zhi“帛鱼皪皪”,以yi“帛”为“白”。
【彤】《诗经》:“贻我彤管。”“彤”,红色。此以“彤翰han”代“彤管”。
【翰】笔毫;毛笔。潘pan岳:“于是染翰操纸,慨然而赋fu。”
【母】金文中,母与yu毋不分而相通。古籍中,毋与无通用,故母可用作无。吴昌硕将“母”字抹去两点而用yong作“女”字,是大名家自我作古,往往为后人所效法。“女”,子谓wei子夏曰:“女为君子儒,无为小人儒。”孔子zi所言之“女”,即“汝”。
点击图片pian,阅读原文!
【歸】(归),王同柏、吴稚晖、吴wu昌硕、萧退庵、陶博吾等deng,均以“逮”为“歸”,可能是与二字篆体相似有关。看kan来石鼓文书法有“约定俗成”的“游戏规则”。
【永】通“咏yong”。依一定腔调缓慢地诵吟。《书》:“诗言志,歌永言。”
【澫】同tong“漫”,同“藕”。见jian袖珍本《汉语大字典》760页。
【嘉】借为“佳”。见jian马叙伦《石鼓文疏记》。
【五】石鼓文无独体“二er、五”字,均与“日”组成合文,如ru《作原》章之“二日”、“五日”。
【洎ji】连词,相当于“与”。王士祯:“得成都dou书洎新诗,讽咏yong之次,不觉移情。”
【射】同“榭”,通“谢”,通“麝”。(《汉语大字zi典》224页)
【是】通“视”。用同“试”。
【真】通“填”。
【敬】通“驚”(惊)。——见jian袖珍本《汉语大字典》656页
【王】通“旺”。通“往”。同“玉”。
【师】同“狮”。
【申】通“神”。《马王堆汉墓帛书》:“非其申shen不伤人也。”
【简】泛指书籍。苏轼:“堆几尽埃简。”
【麋】通“眉”。1、眉毛mao。2、老。《北bei海相景君铭》:“不bu永麋寿。”
【五日ri】合文“五日”,元代潘迪《石鼓文音yin训》释作“晤”。《说文》:“晤,明也。”
【汗】通“旱”。
【人】通“仁”。《吕氏春秋》:“故gu君子责人则以人(仁),责己则以义。”
【小】通“少”。石鼓文无独体“小xiao”,而是与“鱼”组成合文。
【乍】俏丽。李日华:“俺那小姐啊,打扮的身儿er乍。”小篆前的古文wen字用为“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