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条肥大的裤子,头上(shang)扣一顶破礼帽,脚上一双大头(tou)皮鞋,再加上不离手的文明杖,还有标志性的小胡子,这样的(de)描述,你会想起谁?
这就是在电影默片时代,享誉(yu)国际的喜剧演员:查理·卓别林的经典形象。
鲜为(wei)人知的是,这位喜剧大师,曾(ceng)受过周总理的热(re)情款待,饭桌上,卓别林还向(xiang)周总理提了一个要(yao)求。
提出这个要求之(zhi)后,卓别林心里也非常忐忑,但是(shi)周总理的回复,却让他感到非常暖心。
到底卓别林(lin)提了什么要求,周总理又是怎么回复他(ta)的?
周(zhou)总理宴请卓别林1954年,周总理带团出席日内瓦(wa)会议,当听说世界著名喜剧(ju)大师查理·卓别林也在(zai)瑞士政治避难时,就邀(yao)请他们一家人到自己下榻的花(hua)山别墅做客。
收到周总理(li)的邀请之后,卓别林非常兴奋,和家人盛装打扮过后,如约来到了周(zhou)总理下榻的花山别(bie)墅。
下车之后,卓别林一眼就看见在台阶前(qian)等着的周总理了,一国总理亲自来迎接他,让卓别林受(shou)宠若惊。
见面寒(han)暄时,周总理就告诉卓(zhuo)别林,自己在40年前就看过他主演(yan)的电影,他还称赞了卓别(bie)林的《城市之光》。
一番话(hua),对于这位刚刚遭受政(zheng)治迫害的喜剧大师来说(shuo),格外地让人感动,而且周总理平易近人的风度,也让卓(zhuo)别林放下了所有与拘束(shu)。
宴席上(shang),卓别林对酒香浓(nong)郁、口味纯正的茅台(tai)酒赞不绝口,说男(nan)子汉就要喝这样高度数的“香(xiang)槟酒”。
说完,他又试探着问周总理,能不(bu)能送他一瓶,让他带回去(qu)做个纪念。
第一次参加(jia)周总理的宴席,就提(ti)出这样的要求,卓别林自己也(ye)觉得有点失礼。
但是周(zhou)总理丝毫没有见怪(guai),反而因为卓别林喜欢中国的茅台非(fei)常高兴,他立即让人再准(zhun)备两瓶,一会交给卓别林一起带(dai)走。
见到一国总理这样平易近人,卓别林(lin)也彻底放松下来,在席上恢复了他幽默大师的风(feng)采,指着席上的香酥鸭告诉周总理,原本他是不吃鸭(ya)子的。
见(jian)大家一脸疑惑,卖完了关子的卓别(bie)林才解释说,是鸭子给了他灵(ling)感。
原来卓(zhuo)别林塑造的经典人物流浪汉(han)夏尔洛时,那令人捧腹的走路(lu)姿势,就是他根据(ju)鸭子走路自创的“鸭子(zi)步”,所以从那之后,为了表示感谢(xie),他就不吃鸭子了(le)。
“不(bu)过呢……”,他(ta)又夹了一块鸭子补充说:“这次是个例外,因为这不是美(mei)国鸭子”,说完,卓别林(lin)就把那块香酥鸭肉放进嘴里。
一番话,逗(dou)得大家哈哈大笑,宴席上(shang)因为有了卓别林的插科打诨,最后也是宾客尽欢。
散席之后,看到周总理特意让人(ren)拿来的两瓶茅台,还有(you)给他没到场的小女儿打包的香(xiang)酥鸭,卓别林心里既感动又温暖。
对于刚刚经历了政治迫(po)害的喜剧大师来说,此时得到了中(zhong)国领导人这么亲切的(de)接见和宴请,能让他得到不少的安(an)慰。
告别时,周总理又(you)特意和卓别林一家人合影留念,卓(zhuo)别林激动的一再对(dui)周总理说,今天,是他毕生难忘(wang)的一天。
周总理之所(suo)以会这么热情地款待卓别林一家人,一(yi)方面,是因为卓(zhuo)别林刚刚参演了(le)一部揭露资本主(zhu)义黑暗的影片,因此(ci)遭到了政治迫害。
对于这样正直有追(zhui)求的艺术大师,周总理自然(ran)也十分推崇,所以(yi)才特地将他请了过来。
另一方面,就与周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有关。
日内瓦会议,展现大国风采(cai)瑞士的日内瓦会(hui)议,是在中国抗(kang)美援朝取得胜利,与美国签订了停战协(xie)议的背景下,由苏联(lian)提议,中、苏、美、英、法四国(guo)联合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。
会议的议(yi)题之一,就是讨论和平解决朝(chao)鲜问题。
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,第(di)一次以五大国的地位和身份,参加国际会议,中国自然也(ye)对这次会议格外重(zhong)视,派出了一个200人的代表团(tuan)参加。
代表团由兼任外交部长的周总理带(dai)队,张闻天、李克农和乔冠华等人都(dou)在代表团名单之(zhi)中。
1954年4月26日,会议正式开幕,第一(yi)项议题,就是讨论(lun)朝鲜问题。
朝(chao)鲜代表首先发言,他们提出,所有外国军队全部撤出朝鲜,然后组织全朝鲜境内的自由选举,由(you)朝鲜人民,共同解决朝鲜问题。
一国的内(nei)部事务,自然应该由该国自己解决,所(suo)以这个方案提出之后,得到了中(zhong)国和苏联的一致赞同,但美(mei)国却拒绝接受。
接着,南韩代(dai)表又提出,可以选(xuan)举,但要按照“大韩民国”的宪法进行(xing)选举,而且他们还提出(chu),在选举前一个月,中国军(jun)队必须撤出朝鲜,“联合国军”则要留在朝鲜境内(nei)监督选举。
这一方案,明摆着就是想(xiang)让“大韩民国”控制整个朝鲜(xian)半岛,毫无公平可言,而(er)且以美国为首的(de)“联合国军”仍然留在朝鲜半岛,其目的,也是为了支持南韩吞掉朝鲜(xian)。
这个计划美国自然举双手赞成,但是(shi)作为“五大国”之一,中(zhong)国却不能任由这种事情发生。
周总理在会上指出:“联(lian)合国军”也是交(jiao)战的一方,由他们来监督朝鲜的选(xuan)举显然不公平。
周总理提议:可以(yi)对选举进行国际监督,让朝鲜的选(xuan)举在排除所有外部势力的干扰下进(jin)行,这个公平公正的提议,也被美国拒(ju)绝了。
最后周总理又提议,希望参加日(ri)内瓦会议的国家可以达成协议,以后(hou)商讨朝鲜问题时,大家都能在独立(li)和民主的基础上,再寻求解决朝鲜问(wen)题的方法。
对于这项提议,大多数与会国家都(dou)表示赞同,但是因为美国一力反对,会(hui)议最终,也没有就朝鲜问题达成任(ren)何一致。
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(li),和新中国一直处于敌对状态,在朝(chao)鲜战场上没有讨(tao)到便宜,就想在这(zhe)次会议上占便宜。但直到会议结(jie)束,美国也没有占(zhan)到什么便宜,所以恼羞(xiu)成怒的美国人就要求他们代表(biao)团的成员,不允许(xu)用任何理由,和中国(guo)人握手。
他们(men)这样做,呈无非就是为了在这次日内瓦(wa)会议上孤立新中国。
所以周总理一(yi)行人,除了在会议上据理力争外(wai),还需要在会场外面,利用这次国际(ji)上亮相的机会,展示新中国的(de)大国风度。
为了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,除了在会(hui)场上,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(li)唇枪舌剑之外,周总(zong)理也设了多次宴会,招待和新中国有(you)共识的国家和政治代表。
这些人中,就有喜剧大师卓别林。
喜剧大师做客花山别墅其实(shi)早在上世界30年代,卓别林主(zhu)演的电影传入中国时,周总理就从银(yin)幕上认识了这位喜剧大师。
1912年,卓别林加盟启斯东电影公司(si),在那里拍摄了自己的处女座《谋生(sheng)》之后,又接连拍摄了(le)几步叫好的电影,从此开(kai)始在电影节崭露头(tou)角。
在《谋(mou)生之路》中,他扮演的角色是一个(ge)骗子,跟在一个记者的后面(mian),不停地偷记者的东西,从钱包、女朋(peng)友,最后偷走了记者的工作。
电影虽然叫好(hao)又叫座,但是卓别林却非常不喜欢这(zhe)个人物,与这家电影(ying)公司合约到期后,自己写剧本,创作(zuo)了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。
夏尔洛既是流浪汉又是绅士(shi),所以他头戴文明帽,文明棍也不离手(shou),再加上宽大的裤(ku)子,长长的尖皮鞋(xie),这一形象,也成了卓别林的经典(dian)荧幕形象。
卓(zhuo)别林的电影,常常用喜剧(ju)的方式,展现地层人民的生(sheng)活,这样的表演方(fang)式也让他名声大噪,1918年,他拥有了自(zi)己的制片厂。
之后卓别林又拍(pai)了以讽刺希特勒为主的(de)《大独裁者》,抨击资本主义的(de)《城市之光》。
《城市(shi)之光》作为卓别林电影的(de)巅峰之作,既给他带来(lai)了荣誉,也让他(ta)被一些政客敌视。
因为卓别林出身于社会(hui)地层,所以拍摄的作品,也都是以反(fan)映地层人民生活讽刺资(zi)本家居多,这也让他被一些有心(xin)人盯上,对他进行政治迫害(hai)。
1952年,美国当局(ju)不仅禁止放映卓别林的电影(ying),还以卓别林是外国人(ren)(卓别林一直保留(liu)自己的英国国籍)为借口(kou),禁止卓别林再踏入美国的领(ling)地。
迫不(bu)得已,本来去参加电影首(shou)映式的卓别林,只能带着妻子儿女(nu)来到瑞士,他从此也(ye)在瑞士定居下来。
周(zhou)总理去瑞士日内瓦参加会(hui)议之前,刚刚看过卓(zhuo)别林的《城市之光》,当他听说卓别(bie)林遭受政治迫害,这时就在日内瓦的时候,就决定请卓别林赴宴(yan)。
见面之后,周总理握着(zhe)卓别林的手,称赞他的艺术才(cai)能,还特别提到了电影《城(cheng)市之光》。
此时,卓别林的电影已经在美国禁止放(fang)映,但是来自于东方的新中(zhong)国领导人,却这样称(cheng)赞卓别林地在电影上(shang)的成就,对于卓别林本人来说,意(yi)义重大。
简单(dan)的寒暄,也拉近了卓别林与周总理之间(jian)的距离,让卓别(bie)林这个出身于西方世界,对(dui)新中国充满好奇与想象的人放下防备,与周总理愉快地攀谈起来。
谈话时,卓别林也非常(chang)关心日内瓦会议的情况,当周总理告诉他,一(yi)切都和平解决了之后,对于法西斯、帝国主义同样深恶痛绝(jue)的卓别林非常高兴,他毫不吝啬(se)地称赞周总理为日内瓦会议做出(chu)了积极贡献。
随后在卓别林的(de)邀请下,周总理(li)又向他讲述了中国革命的历程,卓别林听得津津有味,时而(er)发出赞叹。
想着周总理讲述过(guo)的长征故事,再看看眼前这个沉静、温(wen)和的领导人,作别林由衷地佩(pei)服这些革命者为了自己(ji)国家的付出和牺牲。
为了活跃气氛,他幽默(mo)地说:现在,您不用走那么远的(de)路了!
周总理听了(le)之后,爽朗地大笑起来。
7个小时的会面(mian),周总理和卓别林(lin)谈得非常尽兴,午宴之后,卓别(bie)林给大家表演了会“鸭(ya)子步”,憨态可掬(ju)的样子,逗得大家哈哈大笑。
临别的(de)时候,除了收下周总理赠送(song)的两瓶茅台酒、一(yi)份香酥鸭之外,卓别林还想周总(zong)理表示,他1936年曾去过上海(hai),知道那时候中国的底层人(ren)民过得是什么样的生活,现(xian)在,他还想再去(qu)中国看一看,看看新中国的变化。
周总理立即热情地邀请(qing)卓别林去中国访问,将他们一家送(song)到了门口。
结语一次邀请,给卓别林留下了(le)深刻的印象,从那之后,他就特别关注(zhu)中国,之后在瑞士看(kan)到中国的电影《梁山伯与祝英台》之后,竟然感动得落下泪(lei)来。
每次有中(zhong)国艺术团、代表团的演出,卓别林也是场场必到,还特(te)意赶去巴黎捧场。
这就是1954年那一次宴请(qing),周总理留给他的中国(guo)印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