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知识学习 > 详情

推荐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

2021-09-12 14:46:49 阅读(32) 陶然歌词网

  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:夷狄虽有君长而无礼义,中国虽然偶而没有君主,比如周、召共和之年,但是礼仪并没有荒废。其中,诸夏是指中国的意思。这是孔子对华夷之辨的论述。华夷之辨,或称夷夏之辨,区辨华夏与蛮夷。古代华夏族群居于中原,为文明中心,而周边则较落后,因此逐渐产生了以文明礼义为标准进行人群分辨的观念,区分人群以文化和文明程度,而不以种族。

  合于华夏礼俗文明者为华,或称夏、华夏、中国人,不合者为夷,或称蛮夷、化外之民。东周末年,诸侯称霸,孔子着春秋大义,提出尊王攘夷,发扬文化之大义。如楚国自称蛮夷,其后文明日进,中原诸侯与之会盟,则不复以蛮夷视之;而郑国本为诸夏,如行为不合义礼,亦视为夷狄。

  扩展资料:

  孔子对华夷之辨的主张

  春秋时期,孔子作《春秋》,明确主张大一统,且在大一统之下明“华夷之辨”。“华夷之辨”把文化标准放在区分华夷的首位。它强调华夷有别,夷不乱华。这个文化标准包含了语言、风俗、经济形式等要素,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周礼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内涵。

  奉行中国传统文化(春秋时期指周礼)的族群是华,不奉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族群是夷。也就是韩愈在其著作《原道》中所说的“诸侯用夷礼则夷之,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”。华夷的界限并非绝对,夷狄可进而变华夏,华夏可退而变夷狄。

  二者的区分不是与生俱来的血统,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文化。随着历史的演进,到了战国时期,儒家的代言人孟子依旧主张天下一统,但其强调“用夏变夷”,反对夏“变于夷”,强调以华夏文明教化落后的夷狄。当时各国林立,但仍认为中国的统一只能在于华夏而不能在于夷狄。

  虽然内涵有所出入,但天下一统,“华夷之辨”的主张始终如一。明辨华夷有别,把文化落后的四夷边民统一在以礼乐文明为核心的华夏文化中,是实现天下一统的手段。

  诚然,当中原政权不稳,边地四夷内迁之时,“华夷之辨”的呼声就会高涨,“华夷之辨”成为汉族政权用来抵御异族政权的强大思想武器。然而乱世之中的“华夷之辨”正如同春秋时期的“尊王攘夷”,并非仅是大民族主义作祟,亦非只是歧视异族。

上一篇:解说孟母不欺子文言文翻译注释

下一篇:聊聊相由心生的意思是什么

推荐阅读:

  • 知晓根深叶茂是什么意思

    知晓根深叶茂是什么意思

    根深叶茂的意思是:根扎得深,叶子就茂盛。比喻基础牢固,就会兴旺发展。详细解释1.【解释】:茂:繁茂。根扎得深,叶子就茂盛。比喻基础牢固,就会兴旺发展。2.【出自】:汉·刘安《屏风赋》:“维兹屏…
    2021-09-12 阅读(37)
  • 概述有关秋风的诗句

    概述有关秋风的诗句

    有关秋风的诗句:1、人生若只如初见,何事秋风悲画扇。—纳兰容若《木兰花·令拟古决绝词》2、萧萧梧叶送寒声,江上秋风动客情。—叶绍翁《夜书所见》3、秋风吹不尽,总是玉关情。—李白《子夜…
    2021-09-12 阅读(51)
  • 聊聊中国神话故事有哪些

    聊聊中国神话故事有哪些

    中国神话故事有:夸父追日、女娲补天、嫦娥奔月、后羿射日、精卫填海、神农尝百草、仓颉造字、大禹治水、哪吒闹海、女娲造人、吴刚伐桂、盘古开天、刑天舞干戈、黄帝战蚩尤、共工怒触不周山、牛郎织女、许仙和白娘子…
    2021-09-12 阅读(23)
  • 分享晴不知夏去,一雨方觉秋深什么意思

    分享晴不知夏去,一雨方觉秋深什么意思

    晴不知夏去,一雨方觉秋深的意思是:一直都是晴天不知道夏天已经过去了,而一场雨就感觉了秋天已经来临了,天气变冷了。形容日子过的非常快,秋天真的是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。与诗句“连雨不知春去,一晴方觉…
    2021-09-12 阅读(29)
  • 讲述问说文言文翻译

    讲述问说文言文翻译

    《问说》文言文翻译:一个有见识的人,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。“问”和“学”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,不“学”就不能提出疑难,不“问”就不能增加知识。喜爱学习却…
    2021-09-12 阅读(25)